最美丽的绽放是坚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9-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齐齐哈尔市乡村教师宋莹:乡土人情留我扎了根

本报记者 曹曦

    柏油路、砂石路、乡土路,通往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二道湾镇的两小时路程,从平稳变得颠簸。“这段路不太好,雨天就更难走了。”县教育局干部减慢了车速。

    听说记者来采访特岗教师宋莹,二道湾镇中心校校长刘万昌特意来引路。“这孩子眼里有活儿、干活儿用心,还主动揽活儿。”在58岁的刘万昌眼里,宋莹还是个孩子,一个懂事的大孩子。

    “大孩子”宋莹眼睛大、个子高,马尾辫在脑后晃荡着,有些俏皮。但今年的9月10日,已经是她在二道湾镇龙生小学度过的第9个教师节了。

    2009年,22岁的宋莹考取了龙生小学音乐特岗教师,与两名伙伴同行而来。那时龙生小学仅有3个年级、3个教学班、5名教师和30多名学生。宋莹教一至三年级音体美,担任三年级班主任并讲授数学课。

    8年间,三个风华正茂的女孩儿中,有两人已相继离开村小。而宋莹向书本学、向老教师学、向网络学,不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她,主动完成了音乐学本科自考。

    有过动摇的念头,也有过离开的机遇。但宋莹,还是选择留下。

    2013年女儿出生,产假过后,宋莹带着妈妈和女儿回到了学校。妈妈带自己的娃,宋莹带乡亲们的娃。

    如今,5岁的女儿在龙生小学幼儿园上大班,54岁的妈妈在学校食堂打杂。宋莹说,是这里淳朴的乡土人情留她扎了根、有了家。

    宋莹的爱人也是一名扎根乡村的特岗教师,在几十里外的繁荣乡任教,孩子只有周日才能见到爸爸。

    因为校舍正在翻修,学校暂时留下几间平房作为教室、宿舍和食堂。“今年年底教师周转房建好后,她们就不用住这临时宿舍了。”龙生小学校长窦义军说。

    “刚来的时候,冬天手脚冻得发疼,宿舍跑着老鼠。所以现在看这些拆建扬起的灰尘,都觉得是甜的!”过过苦日子的宋莹对未来充满期待。

    如今,龙生小学有300多名学生,宋莹也成长为身兼数职的骨干教师。一天7节课,280分钟不停地说话,宋莹感觉最不舒服的是嗓子。“马上开学了,等寒假再去医院检查吧。”甲状腺结节增大到1.6毫米,并没有让她放下手头的工作。“多干点儿也累不坏,领导派活儿就是信得过我,只有努力做好工作才能对得起这份信任,对得起乡亲父老的期盼。”脸上带笑、脚下生风,宋莹忙起来像个陀螺。

    今年夏天,宋莹教过的两名学生特意从县城赶来看望她,看着孩子们长高了、变样了、出息了,宋莹说自己的幸福感“要爆棚”。

    “褪去一切浮华,不攀比、不受外界影响,真心为孩子和家长着想,坚持教育的初心,即使在乡村一辈子也一样能有大作为。”宋莹对乡村教师的定位很简单,对乡村教育的感悟却意味深长。(本报记者 曹曦)

东华理工大学教授周义朋:扎根铀矿采冶最前沿

本报记者 徐光明

    为了祖国核能开发项目的顺利进行,他两次险些命丧边疆,却依然执着坚守;由他主持设计并在新疆建成的微生物地浸采铀工艺系统,是我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实现工业化应用的微生物地浸采铀系统,为企业创造产值近千万元。他就是东华理工大学铀资源勘查与开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铀矿冶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周义朋。

    2006年,尚在读研究生的周义朋,参与东华理工承担的第一个核能开发项目,从事砂岩铀矿地浸开采科研工作。从此,他便与新疆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开展野外实验,周义朋曾深入新疆吐哈盆地戈壁腹地。那里夏季地表温度可达60℃至70℃,炙热的砂土能将鸡蛋烤熟;冬季气温则低至-20℃至-30℃,一年四季降水罕见,沙尘暴肆虐。周义朋与同事挤在仅几平方米的老旧寝车里,用纸壳和胶带堵住漏风处。每遇风沙来袭,车身来回摇晃,车内沙尘弥漫,连睡觉都得戴上口罩。条件虽艰苦,但周义朋依然坚定信念,十多年如一日,从未退缩。

    “来我们这开展科研项目的人很多,但只有周义朋是常年坚守的。也因为他,凡是从东华理工来的人,我们都很欢迎。”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科研开发处处长徐屹群说。

    每年5至7月是人员最紧张的时期。学生还未放假,留守新疆的只有周义朋一人,他便包揽了设施维护、配液、化学分析测试等所有工作。那段日子,为保证实验正常进行,他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

    在戈壁滩开展实验,除了辛苦,还时常遇到危险。有一天晚上,周义朋收工回住所,在路过地下泵房时,听见滋滋的异样声。从露出地面的半截窗户往里看,注液管在泵头的连接法兰被高水压冲开一道缝,直往外喷水,他赶紧冲下黑暗的台阶去关电闸,一脚踏进及膝的深水中。等开灯后才发现,水面几乎淹没电控柜裸露的电缆接头,如果再晚几分钟,周义朋就会触电丧命。

    扎根边疆十余载,周义朋先后转战新疆吐鲁番多个矿床,平均每年野外工作时间超9个月。“他待在现场的时间比我们厂里的职工还要多,公司领导要他休假他都不休。”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七三五厂厂长张青林说。

    2013年,一家企业曾向周义朋抛出“橄榄枝”,提供优厚待遇和更好的工作平台,但他最终选择留下,因为“留在这里更适合发挥我的专长”。

    在新疆工作多年,周义朋最自豪的是把东华理工大学的根深深扎进了我国铀矿采冶的最前沿。他说:“选择了扎根边疆,就意味着吃苦与奉献。我将继续在铀矿地浸的事业上一路走下去,在效力国防军工和核能开发事业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本报记者 徐光明)

镇江市特殊教育教师陈志兰:伴失聪孩子走向幸福

本报记者 潘玉娇 通讯员 唐守伦

    每年暑假,江苏省镇江市特教中心教师陈志兰总会被一些“意外”打动。比如今年,她收到了得意门生、双耳失聪女孩儿施颖的邀请。

    在陈志兰的鼓励和帮助下,施颖获得了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美甲组第三名,后来顺利考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完成了本科学业。如今,女孩儿的美甲店开张在即,便邀请老师分享自己的喜悦。

    因为聋生教育的特殊性,身为班主任的陈志兰常常一个班级带六七年,上课教知识、下课聊生活。时间长了,孩子们与她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即使离开学校也不会和她断了联系。在孩子们眼里,陈志兰不仅仅是老师,还是另外一个妈妈。孩子们从不迟到的牵挂与问候,总是让陈妈妈格外幸福。

    然而最初,陈志兰并不适应特教中心的一切。

    陈志兰原本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来到特教中心后成了一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内容变了可以重新学,手语不会可以向同事请教,但她受不了似乎永远看不到希望的教学过程——“普通孩子教一两遍就会,可有听力障碍的孩子要教八遍十遍甚至几十遍。一个拼音‘a’可以学一星期甚至更长时间。”

    为此,陈志兰哭过、后悔过,可渐渐地,她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些孩子。聋生没有漂亮的语言,他们对你的喜欢都在纯真的眼神和真诚的笑容里。“命运不公平。如果我们再不帮他们,他们就太可怜了。”陈志兰对自己说。

    只要有时间,陈志兰就会帮忙打理孩子们的生活,教男孩子洗衣服,教女孩子扎辫子。有些孩子家里困难,她会拿出自己的积蓄贴补,或者做些饭菜给孩子们改善伙食。结婚后,学校搬迁了两次,她也跟着搬家两次。

    上课时,陈志兰一边发音,一边让孩子用手摸自己的脖子,感受声带振动,直到他们发出正确的音。因为手语语法与书面语有很大区别,聋生写出的作文常常语序颠倒,陈志兰为此探索出阅读积累法、修改病句法、语言习惯养成法、分年级段训练法等。2007年,她的学生赵晓芳参加镇江市增华阁作文大赛,竟然获得了一等奖。消息传来,全校震动。那可是和健全孩子同场竞技啊!

    这些年来,陈志兰教出的学生,有的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有的自主创业获得成功,有的建立了美满的家庭。今年,她班上有11个孩子高中毕业,其中8人考上金陵科技学院等高校,2人在学校引荐下到企业实习。看到学生成为“人生赢家”,陈志兰眼角的鱼尾纹也藏着笑意,她说:“对我而言,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孩子们的进步和成长,哪怕只有一点点。”(本报记者 潘玉娇 通讯员 唐守伦)

长沙市乡村教师徐亮:带乡村娃做快乐事

本报记者 赖斯捷 通讯员 喻玲 刘进

    推门进来的女士身着黑色缀流苏及膝裙,肩挎酒红色缀毛球迷你包,脚踩一双细高跟,袅袅娉婷。“你好,我是徐亮。”来人是湖南长沙望城区东城中学80后乡村教师。

    2001年,19岁的徐亮调入东城镇泉盘小学。大园学校、金钩寺小学、东城中学……16年间,全镇的学校她几乎教了个遍。从最初搭中巴、转三轮、再步行至学校,到如今开车上班,徐亮直呼:“在这里当老师越来越快乐!”

    快乐的事有很多,先从“骑车家访”说起。

    2016年,中考结束后的某晚,169班学生余珂决定约徐老师一起骑车。到了约定地点一看,全班51个孩子,余珂竟攒来了20多人。

    大家规划一番,决定从东向西,每晚去几个同学家里家访。每到一户,大家吃西瓜、啃鸡爪,聊初中三年的喜怒哀乐。

    20天家访,给这群即将各奔前程的少年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暑假,大家又相约骑行,但徐亮时间不凑巧——她又在准备家访。

    拍照、点评、发微信,每完成一次家访,徐亮都会及时反馈信息。而这些信息,是秋季开学后给班上孩子们发奖励的重要依据。或是价格在2至8元间的小礼物,或是一对一专享红包,奖励虽小,但“红包金额是5.20元,‘我爱你’,多好听啊”。

    也有发“大红包”的时候。学生余想斌家经济条件不好,徐亮会在他表现优秀时,发一个52元的专享红包。“他开心,因为这是自己努力获得的;我也开心,因为又能小小地帮一把贫困孩子。”徐亮说。

    还有一种不花钱的奖励。2007年开始,徐亮将自己的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让学生作“课前演讲”,内容是介绍一本自己读过的书。

    试行一段时间,她觉得学生口头讲“不带劲儿”,决定培养他们的幻灯片制作技能。没过多久,全班同学都能在课前演讲时展示自己的幻灯片了。

    2013年,徐亮组织了一次“语文公演”,参与者是163班全体48名成员。请来的评委是区里的教研员,台下的观众有163班家长和全校近500名师生。

    公演分两部分:10名学生展示“课前演讲”的精华版,另外37人演出历史剧《屈原》。学生刘惠视力不好无法参演,徐亮也给她派了个“活儿”:为所有评委冲泡东城特色芝麻豆子茶。

    10多年来,这位长沙市师德师风宣讲团成员、长沙市首届“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奖”获得者面对各方递来的橄榄枝,都以“我还不够优秀”为由婉拒了。

    徐亮说生命有三个维度:广度、深度、温度,“我选择原地拔高追求深度,同时努力做温暖的人”。

    任教大园学校时,家长吴奶奶看徐亮满脸青春痘,悄悄地说:“小徐啊,你的痘痘很快就会好的。我约了村里的老人,明天一起为你祈祷。”

    “我十八九岁当老师,到现在三十大几了,遇到过很多温暖的家长。无以为报,那就尽力为他们的孩子打造一段快乐、单纯、记忆深刻的初中生活吧。”一直笑着接受采访的徐亮,说到这里眼眶红了。(本报记者 赖斯捷 通讯员 喻玲 刘进)